为什么部长来了就能一抓一个准?
日前,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采取“四不两直”方式,赴多地调研大气和水污染防治工作,查出不少突出问题,涉事地均第一时间展开相关整改。
(资料图)
说起来,这不是部长第一次“抓现行”。2021年3月,黄润秋就曾直奔问题点位,曝光某地几家钢铁企业存在未落实减排要求、生产记录造假、通风报信等问题。今年2月、6月,他又分赴多地进行突击检查,都发现了污染物超标排放、监测数据造假、生产台账弄虚作假等违法违规问题。
8月,黄润秋在湖南调研。图源:生态环境部
不打招呼、深入现场,敢抓敢管、动真碰硬,这样的硬核督察,也成为倒逼各地火速整改的重要推力。
平心而论,部长抓到的这些问题隐藏的并不深,诸如污水直排、沟渠污染等,实地去看一看就不难发现。可为何一些地方长期以来“浑然不知”?
尤其是很多问题已被中央环保督察组多次点名。比如,某地一能源化工基地在违规排污等方面“前科”累累,三次登上中央环保督察组“黑名单”,可到头来还是我行我素。按理讲,反馈给各地的一份份督察情况不可谓不清晰,可改来改去还是老样子,问题究竟出在哪儿?
梳理个中缘由,其实颇为复杂。
表面上看,是企业利欲熏心、胆大妄为。有的企业和环保部门“躲猫猫”,督察组前脚刚走,企业后脚就继续生产;有的漠视法律法规,即使被罚也是好了伤疤忘了疼。
深层次讲,顽疾难除,还是在具体执行层面出了偏差。或是损公肥私,行业主管部门与违规企业暗通款曲,本应是生态环境“保护人”,蜕变为破坏生态环境的“污染源”;或是政绩冲动,为了短期利益,对企业污染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不惜与中央环保督察组唱对台戏,为违规企业“开山铺路”;或是作风不实,对违法行为习惯以查代罚、以罚代改,难以形成足够威慑力,一些企业也变得更有恃无恐,变本加厉。
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面对生态文明建设中潜藏的种种问题,不能总等“部长抓现行”,各个方面提高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至关重要。尤其在监管上,不能“松一阵紧一阵”,不能粗枝大叶走马观花。
当然考虑到行政力量有限,也不妨多利用技术手段提高监管效率,如利用卫星遥感、视频监控、大数据分析等环保“千里眼”“顺风耳”,及时发现并盯紧污染源。坚决亮出“零容忍”态度,该立案的立案、该处罚的处罚、该曝光的曝光,真正打到违规者痛处,才能形成有效震慑。
值得一提的是,一个个案件也多少暴露出一些企业产业化水平不高、转型升级不到位等问题。积极对这些企业进行帮扶,引导其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彻底拔掉污染的根子,也是利在长远的必要之举。
动真碰硬,多管齐下,也就不用担心“部长不够用”了。
(来源:北京日报-长安街知事微信公号)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