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首次!墨西哥取代我们成为美国最大贸易伙伴,外贸迎来大变局
早在今年4月份,美财长耶伦在霍普金斯大学发表演讲,在这篇万字对中演讲全文中,耶伦提到了两个点我觉得非常有意思,一个是1980年到2010年这段中美“蜜月期”,中国经济每年增长高达10%。
(相关资料图)
另一个就是耶伦所提出的“友岸外包”概念。
过去老美的贸易主打“离岸外包”,哪里便宜高效物美价廉,就去哪里采购,特朗普时代推动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出现了“近岸外包”的概念,优先照顾邻居。
而现在老美又提出了“友岸外包”,哪里是朋友,三观合得来能够处,就去做他的生意。
很大程度上,老美的这一转变,几乎标志着全球自由贸易的终结。
过去贸易政策的主要焦点是自由贸易、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但现在可能不是这样了,今天的全球经济关系包含了各种各样的关切,经济学不再是唯一考虑的因素,也不再是唯一的主导因素。
如今老美提出了“友岸外包”,欧盟提出了“去风险”,这对于我们的外贸而言,到底会有多大的影响?
外贸一直以来都是全球化下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议题,这从我们近期申请加入CPTPP也可以窥见一二,外贸对一个经济体的宏观经济、国内就业人口的影响,其重要度可见一斑。
由于我们国内的消费占GDP总量较低,加之庞大的廉价劳动力,这也导致了我们对外贸的依赖度更为强烈,在国内消费不足以自我消化的时候,依靠出口,不仅仅能够支撑经济,更能够支撑就业。
但现在,全球贸易格局正在发生着剧烈的变化。
按照以往的惯例,过去西方产生需求,我们按照需求生产商品,然后运输过去;但现在,随着西方的对外贸易政策发生改变,一些经济体正在抢占我们流失的空白份额。
今年3月,特斯拉宣布要在墨西哥建造第五座超级工厂,其面积是上海工厂的20倍,特斯拉的这一举动,还连带着带走国内20多家供应商在墨西哥本地建厂。
不仅如此,根据美国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今年3月以来,墨西哥对美国出口商品和服务金额已经连续三个月超过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可以说墨西哥已经成为了美国的最大发展中国家贸易伙伴,这是近20年以来的首次。
根据耶伦所提出的“友岸外包”,美国正在把更多供应链放在自己能够直接够得到的地方。
而欧盟又提出了“去风险”,这两个全球最大的消费经济体,都正在对自家的对外贸易政策,发生着剧烈的转变。
墨西哥相邻美国,较低的劳动力成本也是墨西哥的最大吸引力,2020年墨西哥的平均制造业人工成本每小时为4.82美元,相比之下,国内为6.5美元/小时。
而近年出口增长迅速的越南,人工成本只有中国的一半不到。
我们流失的外贸份额,正在被越南、印度和墨西哥迅速抢占。
越南2019年首次被美国统计局列入美国第十五大贸易伙伴排名,从那以后,越南的排名便不断攀升,并于2021年上升至第十位,2022年排第七。
其中,关税是一个重要因素;疫情期间,美国家庭的家具购买量翻倍,但因美国对中进口的加剧征收了25%的关税,导致中国在美国家具进口中的份额下滑,而墨西哥和越南对美出口份额则分别提高至13%和19%。
消费电子产品同样也是类似的情况,美国对从中国进口的IT硬件和消费电子产品征收25%的关税,这导致我们出口至美国的份额被削减近三分之二,从38%下降到13%,而墨西哥则迅速填补了这部分的空白。
2020年,美国、墨西哥和加拿大签署了最新的贸易协定,也加速了供应链本土化的进程。
目前,我们已经降为美国第四大贸易伙伴,前三名依次是墨西哥、欧盟、加拿大。
曾几何时,我们还是美国第一大贸易伙伴。
贸易对一个经济体的经济增长、就业贡献不可谓不重要,碍于目前我们目前的国民收入,巨大的商品产能很难被内部消化,这就需要从外部出口到全球,以解决产能过剩问题,如今随着外贸形势的严峻,一场更大的变局也正席卷而来。
目前有大约价值3350亿美元的输美商品受到加征关税的影响,以人民币计的话,这就是2万多亿人民币,背后牵扯到的就业人数,也是一个庞大的数字。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中美双方都是对方的最大贸易伙伴,2017年双边贸易总额高达6360亿美元,而贸易战的起因,也就是逆差。
当然,其中牵扯到的因素还有很多。
美国早在2013年和2015年分别就我们的贸易发布过两份报告,旨在阐明我们加入WTO后没有完全履行当初的多项承诺,包括不以技术转让作为市场准入门槛、减少国企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国企采购基于市场原则、外资银行享受国民待遇等等。
不过美国的这个所谓的报告,全是凭空污蔑,本质上只不过是为了打压我们的外贸崛起。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如何解决生产和消费之间的关系,很有可能是未来数年我们需要着重的一个方向。
单以消费占GDP的比重来看,我们比印度这个人口大国还要低,这当然不是说印度的收入比我们高,而是印度敢于消费。
一方面可能是印度的社会保障较高造成的;另一方面也有可能是文化背景和经济结构导致的。
首先印度的房价并不算很高,其次印度的文化背景导致了结婚并不一定是以购买新房为主,另外在医疗等领域,印度的保障也比较全面,这就导致了印度敢于消费,也舍得消费。
印度的经济很大一部分都是靠消费带动,这说明印度有钱,也敢消费;根据印度统计局的数据,2022年印度的国民净收入为172000卢比,相当于人民币1.5万左右。
看起来这1.5万的净收入很低,但需要注意的是,这是印度的国民净收入,就是收入减去支出之后的纯收入。而国内的统计方式是可支配收入,是所有收入的总和,去年我们的可支配收入为36883元人民币。
3.6万可支配收入对标1.5万的净收入,这样算下来可能也差不了太多。
过去外贸在相当程度上为我们解决了一部分生产出来的商品,该由谁来消费的问题;现在外贸缩水,而且根据近年来的趋势走向来看,随着国际形势的不断变化,未来外贸所面临的不确定性会更大。
而这也意味着,庞大的生产力,需要靠内部的消费潜力来消化。
如今房地产市场面临饱和,汽车市场也不例外,这两个大宗商品的数据都在下滑,这说明什么?这说明消费潜力很有可能是不足的。
而庞大的消费需求,反过来催生出了今天的“世界工厂”,未来如果内部不能够把消费提振起来,很有出现难以预料的后果。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事情也值得一说,那就是即将到期的《中美科技合作协定》。该协议原本是五年一签,从1979年至今已经延续了四十多年,即使是最困难的特朗普时期,该协议也是续签的。
但现在,老美正着手发难,联合施压布林肯,要求他不要续签。
该协议客观上帮助我们攻克了一些科技难题,例如正负电子对撞机,至今仍是全球领先的高能物理项目,这也是80年代斯坦福直线加速器中心帮忙设计的,还提供了加速器的主要参数。
除了对撞机,中美清洁能源联合研究中心,技术背景就包含了麻省理工、美国电力公司、联合生物能源研究院等十几家美国高校和机构的联合支持。
这种协议,当然是双赢的,靠“技术换市场”,这帮助我们在今天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果,当然老美也没少从中吃到市场红利,可以说是双赢的。
甚至在90年代之前,F16战斗机都是可以卖给我们的。
这是一段关系的蜜月期。
而现在整个西方,整体都有不断向右的趋势,这也是大家感觉如今外部形势越来越严峻的原因。
在这个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任何外部形势的变化,最终一定会影响到该经济体的内部生态链,因为这是一个全球紧密分工的时代,有需求就有供给,有消费就有生产,如今随着贸易的转变,未来我们所需要面临的问题,其实就是“卖给谁”的问题。
这个问题看起来很简单,但考虑到消费能力、经济能力,真正完美意义上的对象,可能还是欧美。
当然,外贸这个东西从来都是两败俱伤的,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赢家,哪怕是你从我这里买的东西少一点,我卖给你的东西多一点,但本质上,都不意味着谁能够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赢家通吃。
真正重要的是,谁的“不可替代性”更强。
发达经济体依然还是很少,但制造业供应链,却有很多,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还有一定的应对时间,但这个时间,可能已经不多了。
end.
作者:罗sir,新青年的职场内参。关心事物发展背后的逻辑,乐观的悲观主义者。关注我,把知识磨碎了给你看。
关键词: